在经典叙事中,主人公通常会设置一个对比人物,《士兵突击》中许三多的对比人物就是成才。虽然同样来自农村,成才却显得精明而活络许多,可以说成才是当今社会上最最常见的一种人,他们精明、圆滑、目的明确,他们知道为了实现目标,什么可以抛弃、什么可以放弃。这种人不能说其不优秀,事实上他们也极为刻苦。在新兵训练中,成才表现突出成为副班长,顺利进入钢七连。在七连,他一面刻苦训练想成为狙击手,同时也在寻找晋升的捷径。当得知去三连不仅可以成为狙击手还能够升级士官后,成才毫不犹豫地去了三连;在特种部队的选拔赛上,为了争夺仅有的名额,他抛下受伤的伍六一抢先跑到终点;在A大队,他处处表现优异,事事争在人前,最终却输给了自己,在反恐演习中无法战胜内心的恐惧,无奈离开。他懂得在为人处事上下功夫,兜里永远揣着三包烟,最好的给连长排长,中等的给班长班副,最便宜的给战友。他的这套功利主义的处世哲学让他尝到过甜头,最终也让他尝到了挫败的滋味。正如袁朗所说,他心里只有自己,对团队和战友从不付出感情,这样的人谁敢跟他一起上战场呢?成才回到五班实现自我的放逐,经过挫折和历练,再一次入选A大队,并赢得了战友的信任和接纳,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枪王。
特种兵指挥官袁朗则满足了人们对现代军人的完美想象。他刚毅、果敢、睿智还带有点狡黠,他沉稳、练达、细腻间或还有几分柔情。训练时,他不近人情;对战友,他以生命相承诺。
除了成才和许三多,《士兵突击》还塑造了新的军人群像。他们性格各异、血肉丰满。
超越军旅主题:以价值观建构对抗社会焦虑
王乙涵
15年!你还记得“不抛弃、不放弃”的誓言吗?
《士兵突击》之所以成为经典,还在于它讲述成长故事,却没有一味地打鸡血;对离别的反复表现,更能引起观众的普遍共情。许三多成为“兵王”的过程,经历了个体与群体的疏离、放逐、救赎、接纳、反思与回归,让我们看到真实的社会和每个人的生存现状。我们生活在大时代下,每一个人都是小人物,想要获得成功,不仅要有梦想,还需要机遇和加倍的努力。因此,人们爱看草根逆袭的电视剧,在里面寻找自己的影子。《士兵突击》中恰恰能够找到所有人的影子。你可以是许三多,也可以是成才,来自普通家庭,没有显赫的家世和资本,通过才华和精明获得机会,或者埋头苦干凭着坚持和韧性成功;你可以是老马和史今,以有限的能力去温暖和善待比自己更弱小的人;你也可以是高城和袁朗,有资本有能力,也要承受焦虑与不安。但是无论怎样,他们都获得了尊重与认同,拥有了对抗孤独与焦虑的精神力量。
在《士兵突击》中,初入军营的许三多和成才二人同样处于焦虑之中。成才敏锐地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,迅速给自己谋划好了晋升之路;许三多则表现出毫无竞争力的迟钝木讷,很快被边缘化。但是许三多牢记“不抛弃、不放弃”“有意义就是好好活,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”的人生信条,从五班到七连再到特种部队,用脚踏实地的苦干和坚持,一次次从茫然无措的困境中挣脱出来。他对自己坚持,克服内心的孤独和自卑独自修路;他对战友坚持,在特种部队的选拔上不愿放弃任何一个战友,重新构建起与他人之间的友情与信任;他对团队坚持,为五班荣誉创腹部绕杠纪录,一人坚守解散的七连,凝聚了集体力量。
如果说史今身上充满了阴柔的母性,那么七连长高城则表现出传统父亲式的严厉。他是将门虎子,资质优越,骄傲狂躁。他将钢七连的荣誉看得比什么都重。他只要最优秀的士兵,对许三多这个懦弱胆小胸无大志的“孬兵”没有一丝好感。然而,当观众期待他带领七连走向成功的时候,他引以为傲的七连却被解散得只剩下一个许三多。他不得不正视自己唯一的部下,并在这个“孬兵”身上看到了旁人没有的品质。当他从许三多嘴里得知他有一个军长父亲是人尽皆知的秘密,他终于发现自己永远无法摆脱父亲无形的庇护,“就像一只猴子,整天对着太阳活蹦乱跳”,骄傲与自尊荡然无存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坦然接受了副营长的调令,融入了军队改革的洪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