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列举了与先生“共同经历”的“亢慕义斋”宣讲、《共产党宣言》颁布、“南陈北李”相约建党,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先生登上长城极目远眺……是每一段戏的层层叠加,助推他一步步走近先生。直到最后一场戏,他和整个剧组都仍在摸着石头过河。
这种感觉对张桐并不陌生。《亮剑》播出后,他也曾体验过“红”。那时他对“红”的理解就是走在街上会被人认出来,戏约越来越多,再也不用租住在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。
3 一年半的朝不保夕,等来了《亮剑》
而这也是一个让张桐倍感珍惜的剧组——导演张永新拥有清晰的创作理念:“堂堂正正叙事,踏踏实实讲人”。拍摄中,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,没有所谓的“一言堂”。“像这种(剧组)全情付出的戏,现在已经不多见了。”张桐也把自己的灵魂毫无保留地敞开,去迎接另一个灵魂的到来。但基础功课对张桐而言,似乎远远不够。历史记载中的李大钊温文尔雅,骨子里却充满民族激情。前一场戏需要“平实踏实”,后一场戏却“大义凛然”。如何将这些概念化的词汇,一帧帧呈现于观众面前?
“太难了。”张桐坦言。
一时间,他成为群体中的“怪胎”。当他抛出这些问题,只能得到:“为什么要问这种问题?”他开始转求于书本寻找答案。在大量拜读哲学、国学书籍后,他惊喜地发现,原来不止他会面临这些困惑,即便是苏格拉底这样的哲学大家,也会追问一些看似“虚无缥缈”的问题。“原来我不是‘怪胎’,只是和别人思考的方向不一样。”
今年5月底,张桐正在上海出演话剧《雷经天》。前一天排练至凌晨两点,第二天一大早,张桐朦胧中听到手机不停地振动,许多朋友发来了“慰问”的消息,“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。”那一天,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公示了入围名单,张桐没有入围任何奖项。
思想的丰盈,却无法违背生活的苟且。远走两年后,家里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拮据。为了照顾父母,张桐黯然回国,带着几百块钱成了一名“北漂”演员。
娱乐被商业化后,对演员、对行业是恐怖的
李大钊的精神,在拍摄至今的几年中,持续影响着张桐。“饰演大钊先生,我是受教的。我们也经常在生活中遇到有人用一些词汇指责我们。如今我会先反观自己,我是用哪一种道德来约束自己?”
张桐 思辨与成长,是我一生的命题
这种朝不保夕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半,直到他遇到了电视剧《亮剑》中的魏和尚一角。剧组即将开机,他阴差阳错地最后一个敲开导演的门。导演问他会不会功夫,他硬着头皮说“会!”想都没想地向导演伸了下拳头。这其实是他仅会的几招。自信、懵懂,甚至略有莽撞的气质,让他赶上了这趟“末班车”。
但张桐却天生“反骨”。他迫切地、不惜一切地,想要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。2000年他自作主张从南开大学退学,选择出国见识更多思想交锋。几乎是临时被“通知”的父母,带着失望、愤怒、不解,与儿子爆发了长时间的争吵,但最终也只能妥协。他们卖了家里的房子,供儿子出国留学。
我很清楚我是干什么的,我也很清楚我的来源是哪儿,我不会说因为拍了一部戏,成了公众人物,就变得不再是一个平常的人了。我依然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1 全程摸索,只为让李大钊更真实鲜活
看似过分自谦的回答,在张桐全程低沉、严肃,且讲求逻辑自洽的对话中,形成极具思辨高度的话语场。
而一切,似乎都在《亮剑》的热播后,变得好了起来。此后四年,他拍了至少12部作品。“它更像是一种游戏,我越来越看重能不能玩得爽,能不能玩得跟以前不一样。”